OUTWARD-BOUND,原意為一艘小船離開安全的港灣,駛向波濤洶涌的大海,去迎接挑戰(zhàn)。
OutwardBound 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當時納粹德國的潛艇經常猛烈攻擊英國的大 洋商務船隊,造成大批船只被擊沉,船員落水。由于海水冰冷又遠離大陸,絕大多數落水船 員不幸犧牲, 但也有少數人在經歷了長時間磨難之后得以生還。 人們發(fā)現絕大多數生還者不 是身體強健、反映機敏的年青船員,而恰恰是年紀偏大的老水手。救生專家們調查、分析, 找到了問題的答案:這些人之所以能在危難中生還,心理是否健康,意志是否堅強起著決定 性的作用。 那些老水手正是因為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 能夠勇敢地面對危險, 沉著分析處境, 終于可以逃離死神。而大量年輕水手,盡管身體強健,可當災難來臨之際,卻喪失了生還的 信心,失去求生的希望,精神的沮喪帶來心理防線的全面崩潰,從而導致智力活動的終止和 體能的迅速下降,很快就葬身海底了。
鑒于上述判斷,人們有意從教育訓練的角度解決這個問題。于是在 1941 年,一位親英的德國出色教育家?guī)鞝柼亍h恩和一個英國船務公司的主席在英國成立了一所學校:阿德伯威海上訓練學校。學校以海上訓練為模式,全力協助身處險境的船員,培養(yǎng)堅毅的性格和建 立無懼的勇氣面對逆境。
隨著時間推移,這種訓練形式的內涵迅速擴大,技法越來越豐富,隨后Hahn將已在德國、英國各地成立的學校整合,創(chuàng)辦了Outward Bound School。訓練對象由海員擴大到軍人、學生、工商業(yè)人員等群體。訓練目標也由單純的體能、生存訓練擴展到心理訓練、人格訓練、管理訓練等。 由于源自于海上訓練,這種戶外體驗式學習有一個被普遍認可的喻意:一艘小船,離 開平靜、熟悉的港灣,在暴風雨來臨之際,起錨駛向波濤洶涌的大海,去迎接一連串的挑戰(zhàn) 和考驗。
OutwardBound 的發(fā)展極為迅速,1970年,在中國香港成立了一家拓展培訓學校;1995年,北京創(chuàng)辦了一家拓展訓練學校, Outward Bound 被翻譯為“拓展訓練”,自此,中國的體驗式培訓行業(yè)進入蓬勃發(fā)展階段。
關鍵詞:心理 戶外 極限
是人眾人公司注冊的商標.是中國體驗式培訓的開端,其培訓形式為結合了OB訓練和管理學訓練的"拓展訓練"老八項,包括"背摔、斷橋、天梯、電網、求生、盲陣、雷陣、孤島",標準時間為2天1夜。
可以說,正宗的拓展訓練不是純粹的外展訓練,也不是純粹的管理培訓,而是融合了這兩者的新型體驗式培訓.這種形式進入中國市場,在培訓領域引起了前所未有的震撼,拓展訓練培訓機構遍布全國如雨后春筍般呈幾何數字增長,在國內,比較正規(guī)且形成規(guī)模(即每年培訓人數超千人以上) 的拓展訓練培訓機構已有千余家,而參與其中組織拓展訓練或“泛拓展訓練” 的各機構,包括培訓學校、旅行社、旅游景區(qū)、戶外運動俱樂部、人力資源服務公司等已經很難計數.
1999年,高等學府清華大學率先將體驗式培訓引入到MBA、EMBA的教學體系中,隨后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中山大學嶺南學院、 浙江大學、中國工商管理學院、暨南大學等學校的MBA/EMBA教育中也紛紛把 拓展訓練作為指定課程內容。從此,拓展訓練由行政事業(yè)單位、企業(yè)高管逐步滲透到全社會各行各業(yè)。
在近幾年的發(fā)展中,拓展訓練課程出現了多元化,從學員層次上,有針對組織團體的成人訓練,也有針對青少年的素質拓展.活動項目日益豐富,學習內容更加明確,出現了如活動導向的大型團建、管理學習為目的的沙盤訓練、青少年社會實踐導向的研學旅行、軍事特色的魔鬼訓練等不同的細節(jié)市場。
關鍵詞:人眾人 高空 戶外
"體"指身體(大腦\肢體\眼耳鼻舌身等感覺器官),學習過程中要有身體參與獲得感性知識
"驗"指經驗,包括經歷的過程和所獲的結果.
體驗式培訓是就是通過學員全身參與活動而學習的方法.
體驗式學習理論的完整提出,當屬八十年代美國人大衛(wèi).庫伯,他在杜威的經驗學習、勒溫的行動學習、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模式的基礎上,提出并構建了一個體驗式學習模型:“體驗式學習圈”。
他提出有效的學習應從體驗開始,進而發(fā)表看法,然后進行反思,再總結形成理論,最后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當中。在這個過程中,他強調共享與應用。這個理論一出,給當時西方的很多企業(yè)的管理者很大的啟示,他們認為這種強調“做中學”的體驗式學習,能夠將學習者掌握的知識、潛能真正發(fā)揮出來。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學習模式。因此,體驗式學習一夜之間成為廣大企業(yè)爭相采納、培訓員工的一種流行培訓方式。
體驗式培訓就是"做中學",可以分為認知體驗、情感體驗和行為體驗三種.拓展訓練是體驗式培訓的一種.沙盤模擬、行動學習、團隊教練等均可納入更大范圍內的體驗式培訓。
體驗式培訓有以下優(yōu)點:
1、情理交融,情緒記憶加認知記憶學習效果更好
2、利于學到默會知識(就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知識,尤其是程序性知識)
3、獲得實用智力(解決現實問題的符合情境的行動方案)
4、自主學習產生內驅動力
推薦閱讀:體驗學習-讓體驗成為學習的發(fā)展的源泉(大衛(wèi)庫伯著)
需要注意的一點,正宗的拓展訓練屬于體驗式培訓,而如今市場中進行的很多稱作“拓展訓練”的活動并不是真正的體驗式培訓。如何分清哪個是體驗式培訓哪個又不是?關鍵看以下幾點:
1、課程設計:是否以活動為形式的背后內容架構成面成體系?
2、培訓老師:是否通過介入\干預\引導的手段促進學習的發(fā)生?
3、課程實施:是否以內容導向而非游戲活動導向?
關鍵詞:做中學 大衛(wèi).庫伯 體驗學習圈
團隊建設的簡稱,是拓展訓練衍生品.將拓展訓練中的"合作"元素單獨拿出來,通過共同參與一項活動\項目或體驗,達到加強溝通\減壓放松\促進融合的目的。
現在公司團建的形式非常多,但是團建的目的基本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種是通過團建活動豐富員工們的業(yè)余生活,放松工作壓力,起到勞逸結合的效果,同時也是作為一種員工福利并增加員工與員工之間的情感以及員工與公司之間的情感。這類團建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想讓你玩的嗨、玩的開心快樂。任何一種集體可以參與的活動均可為這樣的團建,比如集體郊游、CS野戰(zhàn)等;第二種團建類型則是為了創(chuàng)造大型活動場面、激發(fā)群體熱情和大團隊感、促進企業(yè)文化展示的主題活動,有:非洲鼓、極速過山車、團隊巨畫、多米諾骨牌等。
近年來異?;馃岬脑~.
研學旅行是由學校根據區(qū)域特色、學生年齡特點和各學科教學內容需要,組織學生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園,在與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視野、豐富知識,加深與自然和文化的親近感,增加對集體生活方式和社會公共道德的體驗。
研學旅行研學旅行繼承和發(fā)展了我國傳統游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為素質教育的新內容和新方式。提升中小學生的自理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013年2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fā)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的通知全國印發(fā)了《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綱要中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設想。此前我國許多地區(qū)都有嘗試把研學旅行作為推進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來開展。
魔鬼訓練營最早起源于古羅馬的“斯巴達克訓練”,風行于歐美。二戰(zhàn)后在歐美和日本演變成課程。其宗旨是鍛煉人的意志、忍耐度、心智模式、團隊精神、溝通能力和技巧,開拓創(chuàng)新能力和領導能力等。在美日魔鬼訓練計劃中,魔鬼訓練是“磨練之路”,需要近乎野蠻、殘酷的意志訓練,而魔鬼訓練又是“現實之路”,傳播立刻實用的知識;因而魔鬼訓練就是“超人之路”,它使人成為決戰(zhàn)商場的強者。它是一種超越常人生理極限、心理極限的訓練模式,其宗旨是鍛煉人的意志、心智和團隊精神。
源自匯才(四階段) = 生命動力(三階段) + 教練技術 (CP)。
匯才式的教練技術分四個階段。前三個階段"CT1"、"CT2"、"Taction"主要是源自生命動力(Life Dynamics)的框架,培訓形式創(chuàng)新、生動、有效,通過音樂、聲光電、拓展、游戲、冥想(反?。?、催眠、心理劇等綜合運用,劇烈沖擊個人原有的價值觀體系,具有很強的摧毀性。然后建立一套新的價值體系,并在第三階段"Taction"用三個月時間來強化這套價值體系。學員學完這套課程后,通常會表現非常興奮、信心爆膨、很有愛心、負責任、有共贏精神,同時,也會強烈地要求別人有愛心、負責任、有共贏精神。這三個階段的培訓目的主要是改善人的心智模式,提升個人的基礎素質,所以,有些模仿這一系統的培訓公司又把這一課程稱為"素質三階段"。
而第四階段"CP"才是源自美國的教練技術內容,通過"聆聽、區(qū)分、發(fā)問、回應"四個步聚,讓當事人看清自己、厘清目標、反映真相、遷善心態(tài),這一部份是真正的教練技術內容。
生命動力(Life Dynamics)是源于美國的生命動力潛能開發(fā)心理學課程,是所謂"人類潛能研討會"(Human Potential Seminars)的一種。始祖是美國"現代心理健康科學"(Scientology)的羅恩戴尼提(L. Ron Hubbard),后來Werner Erhard將"現代心理健康科學"、"心靈動力"(Mind Dynamics、Silva Mind Control)、佛教禪宗思想結合,成為一套研討課程,稱為ErhardSeminar Training,簡稱EST。
EST曾在美國流行,有不少名人、大公司行政人員都參加過。毀譽參半,有人大力推薦,甚至有公司規(guī)定雇員參加,以增強其生產力。但反對的人也不少,因為有人參加過之后引至離婚、精神崩潰,甚至自殺。引起很多訴訟。EST后來改名為Forum,最后停辦。LifeDynamics、Life Spring等是接之而起的第三代課程,經過修改,把EST較猛烈激進的思想和方法修改了。其藍本都是EST。
生命動力課程幾經變革,1995年,匯才機構創(chuàng)始人梁立邦先生夫婦將其引入中國,梁立邦先生是心理學和哲學博士,認識到要真正將這套課程為國人所用,需要進行"改造",所以,他將這套課程與同樣是源自美國的教練技術結合在一起,并命名為"教練技術"。因匯才市場上操作非常成功,"教練技術"一詞在短短幾年時間就廣為人知。只是,基于上術背景,一般人理解的"教練技術"其實是生命動力(Life Dynamics)。
1997年,因涉嫌非法,匯才機構被國家查封。
代表人物:戴爾卡耐基,拿破侖希爾,吉米羅恩,安東尼·羅賓,陳安之
其實,很多培訓并不是一種單一的形式,培訓師在接觸各類培訓形式的過程中,會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整合成自己認為“好”的培訓方式。對于剛入門的培訓師來說,創(chuàng)力體驗學院建議“先復制、后創(chuàng)新”,在沒有完全理解和接納經典之前,不要改變經典。